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践,提出了包括“标准、主体、手段、过程、文化”的五大评价核心要素,形成“五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助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评价促进良好教风学风学校始终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制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修订)》《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察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教师师德行为,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师德自我修养提升,追求崇高师德。近年来,学校常态化组织开展教师师德师风专项评价工作,将师德师风、立德树人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第一标准。从评价结果来看,学生参评率均达到90%以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在多元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将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元素等评价指标内容融入教师教学评价,实现了师德师风全程化、常态化、动态化监测。协同参与:多元主体评价精准诊断教学质量围绕高职教育评价主体相对单一的情况,学校先后制定《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听课制度(修订)》文件,逐步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机制,以及学校、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协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校院两级领导听评课实现课程、教师全覆盖;督导评价始终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作风,积极创新“双线”督导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类型,设置相应的评价问卷和评价方式,通过对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跟踪评价,确保教师“教”有质量,学生“学”有收获;同行评价包括教研室主任、专职老师间互听互助互提高,及学生评价全部实施线上评教。技术赋能:数据挖掘有效支撑教学管理决策学校持续推动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积极谋划搭建“立体评学”路径,设计智慧督导、智能评价等操作方案。依托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持续推进教学数据监测、预警和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对象,生成上千份教学质量评价报告。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数据背后的教学规律,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探究教师年龄、职称、班级规模、教学方法等不同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可视化呈现,进一步凸显评价在教学诊断与改进中的作用。基于“数据实证”的教育教学规律,将多元评价和常态化监测做到实处,确保持续改进教师教学质量,并为学校教学管理决策工作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分层分类:指标设置充分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根据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课程类型特征,对其进行系统化分类,并依据不同评价主体设计相应的质量评价量表,以此作为评价教师以及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给出科学、全面的评价。针对不同课程类型,将学生期末评教问卷具体划分为理论课、理实一体课、实践课、思政课、体育课、通识课等。评价指标也从过去更多关注教师教学实施过程向关注学生学习成效转变,倾向于让学生判断自身知识了解、能力发展情况,以反映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水平。将学生在课堂的收获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让评价指标更符合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评价指标的适切性。文化育人:质量文化建设涵养师生质量意识学校十分重视文化育人,持续推进质量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营造“人人重质量人人创质量”的校园质量文化,切实增强全校师生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学生评教指标解读会,持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人翁意识和评价能力,营造学生学习重质量、学生学习创质量的良好学风;制定学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修订)》,充分调动学生教学信息员的组织带动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并通过组织开展诚信考试、诚信评教、“我心中的好老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氛围;学校教师逐步养成了在教学中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行为,做到“课堂有反思、课堂有进步、课堂有改进”,养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学的组织质量文化,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曲萌白星宇李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