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非常重视校园美育浸润行动的开展,把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在原有沥粉贴金画和烙画两个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又聘请了四位国家级别技能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基地的创建有力地推动了黑龙江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搭建起了培养高素质非遗人才的坚实平台。“非遗进校园”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继承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进入校园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他们未来人生的发展注入深厚的精神力量。为此,学校将非遗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非遗知识与技艺,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了解到沥粉贴金画是由“沥粉”“贴金”两项传统工艺发展而成的。沥粉工艺源自我国古代建筑上的漆艺,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贴金工艺则在盛唐时期就已被广泛采用。通过学习沥粉贴金画,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强大的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此外,非传承承人还坚持到乡村小编义务支教,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非传承承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教育形式,提升美育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涵盖面广,一般会涉及历史、艺术、文学等多学科领域,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便于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学校创建了大师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展开教学。依托项目化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能。如在沥粉贴金画课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沥粉贴金画的艺术价值,还要学习沥粉贴金画的基本技法,亲手完成作品,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传统技艺的理解。除此之外,非传承承人还直接参与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非遗的兴趣和情感。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非传承承人不仅要教授技艺、讲授非遗故事,还要明确非遗地位,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发芽。学校定期举办非遗成果展、技艺演示等,提升师生对非遗的参与热情。学校将非遗课程融入美育课程,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风范。例如,学校的非遗课程沥粉贴金画吸收了多种绘画语言,融入了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具有浅浮雕立体感的画面展现了古代精湛的技术,彰显了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品德与人格。激发创新思维,开发文创产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探索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发展的新路径,是学校肩负的使命。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创新才能焕发非遗文化的生命力。非传承承人不断尝试运用新的媒介、新的材料和新的手法表现古老的技艺,让古老的文化再放异彩。学校的非传承承人把古老的“沥粉”和“贴金”两项工艺融入现代绘画中,选用新的材质制作成了表现风格独特的沥粉贴金画。传统的烙画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使民族文化得以延伸和发展。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过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强大动能和创造力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创新和创业等活动相结合,形成创意非遗经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创意和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并服务社会,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提高了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加强与黑龙江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与交流,拓宽非传承承视野与渠道,稳步推进非遗文化可持续传承与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地域文化亮点,助力强省建设。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地处承载着千年金源文化的阿城区,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学校积极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做成旅游纪念品,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名片。在繁荣和发展地方文旅产业、拉动消费、带动学生就业的同时,又保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教育“厚”起来,为培养兼具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保护的手段,也是一条育人的新途径。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胡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