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报道,从扶贫到农村振兴,高校一直参与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7月2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介绍,教育部组织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102个创新试点,探索服务农村振兴的新途径、新模式,下一步将继续。
农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科技创新可以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供给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教育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司司长雷,表示,教育部计划在近期内实施“十四五”高校科技助农示范工程,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助农水平。
在过去的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2012年教育部组织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重点扶贫,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参与滇西专项扶贫任务。
2022年,为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根据国*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安排,又有20所国*院直属高校参与了定向扶贫。
“十年来,教育部认真履行领导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的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各教育部直属高校积极强化政治责任行动起来,圆满完成消除贫困任务,继续推进农村振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说。
近十年来,中央直属高校共投入引进资助资金44.35亿元,帮助引进企业663家,企业实际投入151.6亿元。
中央直属高校建立了各领域的高校援助联盟,共有131所下属省级高校和企业参与。从高校扶贫的“单兵战”到高校的“多联动”群体战,我们将进一步促进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地方需要与高校所能做的有效结合起来。
37所直属高校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支持部省共建14所高校学科建设的任务。
教育资助是中央直属高校扶贫的专业和特色。刘介绍,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推进、建设援助与捐赠、师生支持教育、师资培训、结对关爱等,已成为各高校提升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行动。在过去十年中,共培训了116400名教师。
开展102个创新试点
进入农村振兴新阶段,教育部紧紧围绕服务五农,组织直属高校开展102个创新试点。该项目启动一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果。
例如,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乡村振兴工作站”,坚持与村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工作的劳动教育理念,成立了“乡村建设大学联盟”,推动了“百校通百县、千村兴村”的行动,并派出4000多人在全国800多个村庄进行研究。
北京大学率先启动了“千名农村振兴领导人才培养计划”,在教育部援助联盟的平台上开展了覆盖全国的农村振兴领导人才培养。一期招收学生1826人,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116个市、州、209个区县,成为农村振兴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电子科技大学在贵州省塔山村实施“数字塔山”工程,将智能养殖管理模式应用于肉牛和蛋鸡养殖,建设200头智能牛场和10万羽智能鸡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实现养殖标准化、可视化;开发智能杂交水稻制种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2000多亩水稻品种育种、生产、销售的信息化管理。2024年推进全县第一个农业总产值亿元村建设。
解决农业技术问题
为了促进高校深入参与服务农村振兴战略,教育部发布了《高校科技创新农村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2)》。
教育部科技和信息技术司司长雷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农业和农村领域获得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4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技术瓶颈。近五年来,高校在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农业等领域的科技支撑取得显著成绩,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聚焦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旨在解决中国的农业技术问题。
高校建立了50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共转让和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1.8万余项,创造经济效益710多亿元。
开展五个示范项目
雷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近期将开展“十四五”大学科技助农示范工程,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开展种业研发示范项目。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品种创新,因地制宜,突破品种创新、规模化种子生产等环节的关键技术。
二是开展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开展智能拖拉机、无人机等农业装备的研发,促进农产品种植、养殖、储运、加工的智能化;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精准农业信息服务;通过微生物农药技术、疫苗开发等手段支持农业绿色发展。
三是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引导高校牢牢把握农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医疗保健、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追溯技术等,提高农产品的现代加工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智慧旅游、虚拟现实等系统建设,提升农村吸引力和知名度,促进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增值效率。
四是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立高校联系服务性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效机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实现,激发高校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村振兴;以数字村建设为契机,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是实施农村振兴人才培养示范工程。完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农村留守、兼职、离岗创新创业体系;加强农业院校和学科建设,促进高端农业人才培养,加强新型农民专业人才、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