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书记和校长都来现场直播推广,这不仅为我们打开了就业渠道,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今年5月初,上海电力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米晨浩,首次参加学校直播推介会后,成功与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签订就业意向书。
突然爆发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节奏。对于2022名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针对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上海高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做出精准努力,千方百计在“云端”扩大就业,千方百计优化就业服务,全程把关和加强就业指导,依托“云招收”、“云服务”、“云引导”,全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护航保驾。
云“直推”使供需匹配更加准确
“能出海的孩子,经过这次专项锻炼,至少表明他能吃苦,有很强的适应能力……”3月30日,在因疫情防控实施封闭式校园管理后不久,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带领20名毕业生出现在直播室,一个接一个地介绍给企业,并为2022名毕业生开启了第一场现场推广活动。
直播推广前,学校对学科专业服务所对应的行业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形成了12份调查报告,划定了15个毕业生重点就业市场,并与企业精准对接。除了10所学院的特别会议外,学校还为退休毕业生、中西部地区农村振兴与就业毕业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创业毕业生提供特别会议。校党委书记、校长、各学院院长、教授轮流走进直播室,准确“推”出不同专业、不同企业。
“人民直播”只是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形式之一。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上海高校积极拓展优势资源和渠道,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组织不同主题的网上招收会和就业指导活动,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复旦大学优化了校园网上招收系统,于2022年春季举办了大型医学(制药)在线招收会和毕业生综合招收会,积极探索增加校外就业,为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精准桥梁”和“婚姻线”。学校还与校友会联合举办复旦校友企业专场招收会,吸引120家校友企业提供3192个岗位,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全覆盖。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通过与教师、科技企业共同开展学生实习培训,共建联合实训基地,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学校“2022年科技创新与就业促进行动”中,近30名学校教师和科技创新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拓展岗位资源,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也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实现“育人”与“用人”的协同共赢。
6月10日,华东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联盟校企协调委员会,作为“访企扩岗专项行动”的重要活动之一,整合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资源,企业和其他各方,在人才供需、专业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快协同创新。学校校长玄福珍表示,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疏通行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交流机制。
使就业服务更加周到的终身政策
“感谢学校对我公司招收工作的大力支持。贵校辅导员非常敬业。他们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定期与我们的招收需求对接,并将学生简历推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机械学院的姜,期待与我们进一步持续合作你的学校在未来。“不久前,东华大学就业服务中心收到了用人单位的感谢信,今年该公司向东华大学27名学生发出了就业通知,签约学生数量是去年的三倍。
姜所提到的用人单位是机械工程学院就业负责人,负责316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和就业工作。在封闭式校园管理期间,她担任驻地辅导员,与学生一起吃饭和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心与心的交谈,举行了主题班会,携手指导网上求职和面试,将学生准确地推到36家公司,并实时跟踪面试进度。
就业季节出现了严重疫情。上海高校继续优化“云”就业服务,积极加强高校之间的“联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动”,确保就业教师数量下沉到高校。在封闭和准封闭的校园管理期间,许多高校辅导员,如姜,选择留下来,向宿舍“送建议”、“服务”和“关怀”,以便详细安排每个学生的情况,准确地开展就业援助。
为了提高就业援助的针对性,高校定期开展就业状况调查,定期监测失业毕业生的就业进度,并提出“终身一策”的就业指导方案。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每位毕业生保持着顺畅的联系,建立了2441名毕业生的动态就业信息数据库和“终身一卷”就业工作台账,全面了解并关注每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结合毕业生就业意向和需求,开展分类指导和服务,开展“终身一策”就业对接。
上海出版印刷学院作为上海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盟轮值主席单位,在联盟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和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压力和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创新优质服务方式。针对学生“暂停线下实习、缩短实习期”的问题,学校联系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实习期限要求。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学生迫切需要独立安静的面试空间”,学校专门开设了“面试教学室”。
重视引导,提高就业教育效益
“听了余老师的话,我和室友决定在祖国的土地上写这篇论文。”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余静给应届毕业生做了一场题为《我对华立的了解》的网络讲座。他讲述了几代华里人坚持为国服务的初衷,聚精会神地提问的故事,使同学们感受到强烈而深刻的家园感、国家感和华里精神,受到鼓舞。
“在团结抗击疫情的特别时期,更有必要讲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老一辈化工工作者的精神。”说起讲座的初衷,余感慨万千。他希望同学们以身边优秀的人和事为榜样,把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开展丰富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基层就业政策宣传、校友典型事迹宣传等就业指导讲座,邀请毕业生同行就业指导,追梦先锋示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上海高校加强价值观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在年级上,逐步将思想政治要素全面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全覆盖范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作为学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就业创业教学团队专门编制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指南》,它将解决实际就业问题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将学生进入社会就业与服务祖国建设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转变爱国主义和成为国家银行的志向,主动为祖国需要的地方做出贡献。
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下,“在基层培养家乡情怀、乡村情怀,展现西部青年风采”已成为校园新潮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阿比亚斯202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学好专业知识,重返家乡建设。今年,阿比亚斯成功签约视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将回到家乡内蒙古,为自己的青春贡献力量。四年前,云南省红河州“三下乡”研究的难忘经历,使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2022年专业硕士高民以“云南省择优转校生”为求职方向。自今年4月西部项目招生以来,上海立信会计与金融学院已有55名毕业生报名,7名学生被录取为上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项目志愿者。他们将去新疆、云南、贵州、西藏等地锻炼和成长。(本报记者任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