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6日电(中青日报·中青网记者叶玉婷)春季开学以来,2022冠状病毒疾病在上海、北京、吉林、河南等地爆发,对毕业生就业造成影响。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目前,这些地区正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使命感,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工作模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市场,努力促进2022名毕业生获得更充分、更优质的就业。
据悉,为弥补所有线下校园招收会停滞不前对毕业生的影响,全国高校创新工作模式,不遗余力地探索就业渠道,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用人单位网上邀请班,开发了优质的就业资源,多年来从用人单位数据库中筛选出6500个重点单位,坚持每天12小时联系用人单位,抢占了就业市场的先机。为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断巩固和拓展就业市场,梳理形成了以国防科技和学科特色用人单位为主体的校级Top100和院级TOP10核心企业,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落实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稳定就业主渠道。为加强“云招收”,华东理工大学在校园内推出“云招收”,并立即向用人单位发出信函,引导用人单位通过网上宣传、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等方式开展校园招收。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全国各地高校依托互联网开展全过程、立体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确保就业服务的“连续性”。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云处理”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开通了就业手续电子签名业务,安排党员在校园值班,并开通了“7×24小时”全天候就业服务热线。由于教师招收的特别规定,首都师范大学根据学生在不同求职阶段的需要提供精准的指导,涵盖了教师招收的各个环节。复旦大学依托互联网推广全过程、立体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模式,实现了就业推荐单制作和打印、就业协议接收和认证、报到证书打印、文件传输等手续的在线处理,每天处理学生就业事务70余件,并为毕业生提供网上签约等全过程就业手续。
据了解,全国各地高校也坚持就业指导与就业能力提升与思想教育、价值引导、困难帮扶等紧密结合,突出就业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引导毕业生在基层建功立业,北京工业大学立足思想政治,继续开展“人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珍惜“国家伟人”。郑州商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求职困难、少数民族等学生建立了317个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台帐,并组织多个部门协调、协作、承包给每个人。就业状态每周更新一次。对于因疫情无法就业的毕业生,我们将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共同克服就业困难,坚决不留学生。上海出版印刷学院探索充分利用生动的防疫教材,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转变“慢就业、慢就业”的观念,动员学生抓住就业机会。设立专门的“就业广播室”,为毕业生提供政策解读、工作调动、心理咨询等不同层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