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规划,主要目标是激发和调动师生网上发文发声的内生力量,推动建立优秀的网上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不断深化网络教育评估模式改革。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老规矩”。学校突破传统思维局限,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有效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估认证体系。在表彰成绩时,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先导性,注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引导作用,不拘泥于出版载体和渠道的要求;除了传统的书面作品外,作品还包括视频、微电影等依托互联网载体创作和传播的作品。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由创意判断、网络影响力、专业学术和思想教育四个方面的56个具体指标组成。在认证程序方面,从成果内容的科学严谨性、形式的网络适应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育指导的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规范评价。
完善成果奖励机制,激发创新“新动能”。学校充分利用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的成果,完善奖励机制和方法,激发师生创新的内生动力。在职称评定方面,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被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并被列为思想政治岗位(职称)考核录用条件。近年来,许多辅导员成功地晋升到了更高的专业职称。在评奖评优中,将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列为先进师德、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薪酬奖励方面,每年安排20多万元作为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专项奖励基金。政策出台后,师生网络文化成果数量翻了一番,最近三次全国“一节一推广”活动获奖作品数量稳步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对认证结果进行分类应用,打好评估的“准确性牌”。学校根据不同的职称、岗位、学科和场景,进一步细化认证结果的应用,通过差异化分类实现准确评估。科研成果统计包括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教师、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工程专业教师作为荣誉称号评选条件。对于不同职称的教师来说,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是思想政治序列中中小编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也是高级职称选拔的条件。面对不同的场景,学校将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作为考核各学院学生工作和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基本指标,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的奖励指标。
完善制度的组织保障,打造展览“大舞台”。学校积极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大力培育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搭建师生展示平台。在项目培育方面,实施《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培育支持计划》和《网络文化成果培育研究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创造和相关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从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等骨干队伍中选拔培养了一批“网络名师”,建立了15个网络名师工作室、配套团队人员、运营资金和工作场所,从而不断壮大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创意团队。在推广和展示方面,每年评选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网、大学生在线、“轻松课堂”、社会主流媒体网站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再传播和再推广。编辑出版《电子科技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集》,进一步扩大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