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举行了第二届联合国可持续运输全球会议。他们说演讲的内容非常鼓舞人心。西南交通大学诞生于铁路,繁荣于铁路,强大于高铁。125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始终坚持学校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交通大学人民将更加坚定自己的使命,立志于党为国服务,开启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为交通大学规划世界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作为“国家名片”,中国高铁以“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追赶,成功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铁自主创新之路。到2022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8万公里,在建运营里程和规模居世界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翟万明表示,作为中国高铁跨越式发展的见证人、参与者和实践者,我认为可持续交通,特别是高铁的发展方向将是绿色、智能化。“没有可持续交通,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中国高铁要想在节能、环保、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我们铁路科技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勇敢担当重任!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罗世辉教授表示,我们团队正在研究的超轻型列车是“双碳”目标下的新探索,可以成为“轻型运输设备”的代表性成果。本研究综合了该团队在轮轨和磁悬浮领域的长期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基于团队在轮轨和磁浮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优势,针对国家“双碳”目标下对“轻型运输设备”的客观需求,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由磁浮长定子驱动的轮轨转向架的“超轻型列车”新方案。经过初步设计、动态仿真和多轮专家论证,认为该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与B型地铁相比,“轮轨+磁悬浮”超轻型列车的综合成本和能耗大大降低。“在学校的指导下,团队将通过校内外、国内外的合作,使该轨道车辆设备的自主创新尽快开花结果。”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是文明的纽带。西南交通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表示,将汇聚文科学术力量和学术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在基础、引领、战略、服务等交通议题上继续努力,以促进跨学科、相互融合领域的共同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崔旭教授表示,基于学院交通、建筑、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支撑和交叉,以需求为导向,突破理论瓶颈,加强工程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动力、交通可持续发展、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