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职业学院积极融入内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内江,对接产业,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十个坚持”的具体措施是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
一是坚持 “双核结合”的内部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拿把"五个教育并举"的教育要求与"三个完整教育"的实施路径有机结合起来,,文化有“甜蜜城市”情怀、践行“十爱”、道德与科技相结合的建设者和工人。
二是坚持产业对接,调整高职专业(群体)。对接内江城市建设在“5+4+5”现代产业体系中,学院原有59个专业调整为35个专业,重点建设汽车制造与实验技术、畜牧兽医(内江黑猪)两个省级专业群;重点建设生态旅游、金融贸易两大骨干专业群和建筑工程技术、数字媒体、健康管理三大基础配套专业群,全面服务内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产学研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与内江联通等企业合作打造华为“ICT学院”与云计算专业联合开设了金虹曲轴、恒通动力保险、凤凰集团、双鑫电梯、良渚电器、金仕达等6个订单班和新的学徒制特色班。目前已与企业合作建设员工培训基地12个,校外培训基地114个。继续加强与内江市机械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内江市建筑行业协会、内江市汽车维修协会等地方协会的合作,帮助隆昌市率先成立西部陶瓷玻璃行业协会。
第四,坚持服务业建设“产学研应用”综合平台。内江有中国下埠艺术研究院、内江地方畜牧研究院、生产成本核算研究院、川南山地建筑研究院、曲轴研究中心、下埠服装及专业服装研发中心,以及新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江市思想政治建设研究中心。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提供科研技术服务,带动师生创新创业。“十三五”期间,学院已被批准为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4个项目,56个市级项目,22个横向项目,108项新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数十项科研成果。支持学院省级政协委员、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为当地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努力提供意见和建议,并提供技术服务。
五是坚持合作办学,促进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学院与永川区中、高职院校的合作纳入内江市人民政府与永川区人民政府的合作范围。努力使市委、市政府“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纳入城市规划,积极加强与全市县(市、区)的协调与合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明确招生就业合作和技术服务、产教一体化合作项目的内容。
六是坚持根据当地人才需求招生、创业、就业。加强3+2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招生,稳定当地招生来源,与内江市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合作通过学校合作,继续推进地方生源基地建设,落实高职院校扩招任务,提高招生质量新增的107名社会人员都是内江的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和新的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积极融入内江市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翼大赛内江市试点,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各一项。举办“智惠天府”校园公开招聘活动和内江职业技术学院2022毕业生双选大会。来自内江地区的104个参与单位,提供2337个就业岗位,校园推荐率达到70%以上;我院邀请近百家地方企业举办专项招聘会,最大限度地为地方企业毕业生供求搭建专项招聘平台。
第七,坚持“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扩大人才培养。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四川省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开展在职学历教育、自学本科考试等服务,开展先进制造业、餐饮酒店服务业、新型职业农民等行业的学徒制社会培训训练培养地方党政科级以上干部,为城乡基层单位培养村(社)支部书记、村(社)长,为村培养专业农民和技术管理人才,为各类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受疫情影响,6000多名当地人员参加了社会培训。
八是坚持示范引导,推动全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采用“丝绸之路内江职业教育集团”为实现集团在内江的专业背景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基于“5+4+5”产业全覆盖构建区域性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体系,协调整合区域性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相关专业群体人才的综合培养,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和横向普职渗透,促进内江市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梯次培养和谐发展。
第九,坚持传承地方文化,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于张大千纪念馆和范长江纪念馆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江艺术团、大学生社团以“沱江潮”和“三百工程”六大讲堂为载体,讲述内江故事和甜美城市文化,挖掘下埠书画和陶器技术;深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这所学院已经报名了志愿者4500余人派出1560名师生参加内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
十是帮助克服贫困。学校帮助市中区和东兴区的霞园村、跃进村、对面的坡村和三合村四个贫困村共派出七名扶贫干部,其中一书记四名,村干部三名。全市四个贫困村脱贫达标,霞园村、对坡村、跃进村分别获得省、市两个奖项“四个好村庄”的称号。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体系,及时向来自内江的贫困大学生,特别是那些建立了档案和卡片的贫困大学生申报和发放奖励和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