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四川农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创新学习方式,着力构建立体学习模式,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绿色农村,把党史学习与推进农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
创新党史学习方式
江姐、彭松涛、双枪老太婆……一个个舞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高亢雄壮、或低沉婉转……一曲曲经典唱段此起彼伏,音画互动、情景再现。近日,四川农大辅导员党史公开课《歌剧<江姐>和她的共产主义朋友们》惊艳了听众。融音乐、歌剧、朗诵、表演为一体,辅导员陈明滟、王豪缘从歌剧赏析的角度,结合史料,生动讲述了四川农大优秀校友、革命烈士江竹筠的动人事迹。
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党史创新方式的缩影。学校构建了“专家讲理论、辅导员讲感悟、青马学生讲故事”的立体党史学习教育体系。学校选择了7门优秀党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在学校开展巡回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追忆历史经验,学习创新理论”为主题,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多层次解读,首次将党的创新理论带到思想政治课上。“万名学生学习党史——四川农业大学辅导员党史公开课”的重点是充分发挥100多名辅导员的个人优势,结合自己的感受开展党史教育。“年轻的马来西亚学生讲党的历史故事”扮演着同龄人的主导角色,每周定期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百家论坛”的风格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此外,学校还允许教师和学生通过每周五的免费观看爱国电影活动,在36次“大坝电影”中感受到党的伟大事业。大学生艺术团还将陆续推出《红星闪耀》、《青春之歌》等红色专题演出,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
深度挖掘红色资源
经过几个月的修改,学校团委青年教师王鲁昌松了一口气。她创作的校史话剧《王有木》的剧本终于成型。为使话剧《七一》按时上台,3月,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强专门主持了一场剧本创作研讨会。“能够重现学校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故事,我感到非常幸运。”王璐说,她在创作过程中多次被王友木坚定的理想信念所打动。
校史话剧《王有木》的创作和排练,不仅是丰富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全面推进“三个完整”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在党史研究方面,四川农业大学注重将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与四川农业大学百年红色基因传承相结合,出版了《四川农业大学丹新光谱历史-红色档案》,详细记录了四川农业成年人爱党、爱国、报党报国的奋斗史和红色史。学校还将挖掘一系列“百年党史上的川农大人”的故事。
学习历史服务农村振兴
“关于育苗,你可以参考本文和图片。只有加强苗木和保护苗木,我们才能确保收获。”在水稻育苗的关键季节,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栽培专家任万军带着机械插秧的“技术”法宝,带领团队前往南充市嘉陵区、西充县、广安区和岳池县,如四川省无纺布干法育苗工艺、机插杂交水稻层流浆育苗工艺等,指导大种植者科学掌握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在服务绿色农村的具体行动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促进农村振兴。
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任万军一样,在党史教育研究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绿色农村书写红色的初衷。农业学院“农村党员振兴服务先锋”来到布托县,对马铃薯春播、苗木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现场指导,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成本、零门槛”的科技服务。工业是农村振兴的关键。学校还组织南江黄羊、茶叶、核桃、山梅鸡等9个特色产业专家组深入巴中市恩阳、平昌、通江、南江等区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围绕农村振兴战略,学校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农村振兴战略行动》,重点实施“百村农村振兴示范工程”。选择组建了10支特色和优势突出的科技服务团队,重点服务一批农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提供“一村一策”定制方案,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