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8日电(范***邹晓宇)为爱护儿童眼睛,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委员会等部门下发通知,全面部署近视防治宣传教育、免费诊所等工作。
近日,第二届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宣传小组组织了第一次集体备课。教育部体育、健康和艺术教育司司长在讲话中说:“我们应该成为视觉健康概念的播种者、视觉健康知识的传播者、视觉保健技能的培训者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者,以简单的方式理解并共同努力,为儿童和青少年创造美好的未来。”。
近四年来,通过不断实践,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已初步形成“中央推进、政府领导、教育领导、医技支持、学校主体、学生中心、部门协作、综合防治”的模式。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先导。教育部指导成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宣传小组,由专家、教育部门负责人、校长(校长)和家长组成。每年举办全国护眼日、近视防治宣传教育月和以“师生健康、中华健康”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各地和学校逐级推进,以“健康”为中心,调动各种力量,使健康教育更加系统化、大规模普及。
以实践促发展。“双减量”政策的宣布,有效地促进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引导儿童多锻炼,多保护眼睛。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编生手机、睡眠、就读材料、作业和健身管理的五项规定》,成效逐步显现。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作为近视防治成果指标,已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卫委列入《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的重要监测指标。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编每年提交两次视力监测主要信息。
实施***支持措施。教育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开设近视防治相关专业,出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2)》,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了视光与健康管理专业。发布了《学前、小编、中学等不同领域近视防治指南》,明确了不同领域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重点。针对校园视力检测与近视防治服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卫生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校园视力检测和近视防治服务的通知》,切实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和权利。
2022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评价评估办法(试行)》,每年对各省进行评价评估,以评价促改革、促优。一年多来,各地区不断探索和实践,一些地区取得了突出成果。为了促进经验交流,教育部选择了两批3个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示范区、40个改革试点区和142个试点县(市、区),印发《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试点县(市、区)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从10个方面总结摘要36条经验做法,供地方交流借鉴,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