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全面落实为振兴农村战略服务的使命,专门成立了以江苏为基地、面向华东、辐射全国、服务社会、注重学科队伍、服务模式、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振兴农村领导小组,以***和品质服务于国家农村振兴战略。
聚焦优势学科团队,选择正确的切入点,为振兴农村服务。学校强化学科优势和特色,围绕种业创新、黑土保护、碳高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在祖国大地上撰写论文。以特色学科引领产业链,菊花传承与种质创新团队在全国打造了20多个“菊花海”,开发了菊花茶等旅游产品,延伸了菊花产业链。利用“卡颈”技术,水稻传承育种团队克服了水稻杂交不育的问题,使长江流域的粳稻摆脱了水稻的“癌妖”。
着力创新推进模式,开拓服务农村振兴的契合点。学校创新了“线下联盟、线上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构建了“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的农村振兴基地体系,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技术供应主体、市场销售主体等。,建立了水稻、小麦、瓜果蔬菜等5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联盟,服务2000多个新型实体。开发了“南农一农”app,组织200多名专家教授,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8000多名用户提供在线监测、诊断、控制和专家指导。
注重转移转化机制,加强农业科技与农村振兴的结合。学校加强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和优化配置,完善稳定的转移转化支持机制,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完善激励机制;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0多个载体平台,引领长三角大学联盟农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培养农村人才,打造振兴农村人才的有力支撑点。学校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农村振兴教学案例库,积极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新型专业农民培训摇篮,依托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设立40多个培训项目,开展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培训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民和农业产业化大户农民,引导新型专业农民成为振兴农村的生力军。(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