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的西南大学,绿树成荫,花木茂盛,暑假已经到了,但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田莉却忙得不可开交。她关心就业账户中的十几个学生。
田立为学院的每一位毕业生建立了就业账户,了解了准备推迟就业的学生和愿意但不报名的学生的动态情况,并经常与他们交谈和提出建议。
当手机铃声响起时,田莉立即回答:“好的!祝贺你,祝贺你!”“这家公司很好,努力工作!”在那之后,她滑动鼠标,并注意到帐户上的学生已经成功地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是她最幸福的事。
在西南大学,像田这样的一大批教师积极关心学生的就业,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毕业前,王带着一堆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证书回到了家乡。他的父母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七年前,这个农村孩子考上了西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由于父母的农民工收入低,需要抚养妹妹,加上家庭经济拮据,王在高中三年级才碰了电脑。当他第一次来到一个大城市,王是安静和胆小时,他遇到的人。当他拿到学生会报名表时,在填写技能栏的时候,他搔了搔耳朵和脸颊——“我发现我没有任何技能。”王伸出手笑了。
然而,学校为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老师们的关心和鼓励下,王很快融入了校园生活。他学会了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编程;成为资深辅导员,帮助辅导员做一些行政工作;我参加了学院的演讲比赛,锻炼了我的口才
多年来,王变得阳光、自信、开朗、健谈。高三时,他成功地护送成绩优异的研究生继续深造。本来,毕业后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工作选择,但王选择了成为大学生西部项目的志愿者,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汗。
“就业不仅仅是毕业时的工作,我们也注重平时的工作。”西南大学招生就业处的干部告诉本科生,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王等困难学生,学校完善帮扶机制,建立帮扶名单,给予特别关注,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还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工作和物质保障。王在学校图书馆等地兼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七年的学习生涯使王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久前,他去了西北。“只要我能适应那里的生活,我就会留下来。”他说。
联系对接就业单位
通过各种渠道扩大职位
增强学生“强化内功”的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增添外力”。
牟,西南大学艺术学院中文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很早就制定了自己的教师职业规划。在求职之初,牟采访了重庆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八中学等几所高中,但不幸在上一轮面试中失败。
尴尬之下,学院送去了“大礼包”——学院领导走访用人单位扩大就业,与西南大学附属小编建立合作关系,并推荐牟金梅申请。比赛结束后,她成功签约成为一名小编语文教师。
西南大学实施“访岗扩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学校领导带头走访对接企事业单位“提拔”学生,也充分发挥校友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我们到用人单位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沟通和交流所需物资,但学生在申请工作时严格遵守申请程序。”项说,以前没有学生在四川申请过白酒企业。通过面试,学校了解到对方需要一些特定专业的学生,因此建议学生申请这份工作,并最终成功签订了合同。
学校带头,学院落实。学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绩效考核,督促各学院(系)和职能部门跟进,广泛参与教学和教职员工,通过全员联动促进毕业生就业。
学校还推动四川、云南、海南等11个省将西南大学纳入选调生定向招生,引导学生扎根基层。今年,入选和转学的学生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同时,与学校所在区委、区政府共同开展“千人千岗就业实习助力农村振兴”专项行动和大学生创业计划,扩大就业机会。
为了促进就业,技术力量必不可少。学校推进“人工智能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精准促进就业。“例如,如果一个来自四川的学生想回到家乡工作,我们的系统会优先推送四川的招收信息。”向本科生介绍。
引导和调整概念预期
认真提供求职服务
除了增加就业外,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也很重要。
“如果我再这样做,我一定会更广泛地尝试不同的职位,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毕业前,毕业的梁在宿舍收集书籍,准备离开学校。看着师弟师妹们拿着就业指导书走进图书馆,她似乎看到了去年的自己。
梁毕业于西南大学金融专业。作为一名公务员或在银行工作一直是她的求职目标。在学院老师的推荐下,梁来到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实习。办公楼高大壮丽,办公室整洁,让她向往。
2022秋,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只招收了15人,区县分行招收了更多人,但梁坚持申请分行。不久,现实给她泼了一盆冷水——她的在线申请失败了。
尽管遭遇挫折,梁并没有气馁。她每天两点仔细准备公务员考试。许多企业来学校召开宣传会。虽然大学老师经常提醒她去上课,但梁并不在意,基本上从未去过。
失败接踵而来。直到春运,梁还没有落实这项工作。她开始担心,担心,曾经想推迟就业。田望着她的眼睛,跟她说话,仔细地“摸着脉搏”——“失败了没关系,要总结摘要经验,敞开心扉,不要只盯着一个工作机会。”
不仅梁,田还召集了十几位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开会交流,劝说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应用视野,“企业这么多,待遇也不错,去试试吧!”
在转变学生观念的同时,他们也在提供细致的服务和指导。田力点对点分享招收信息,邀请毕业生回国分享就业经历,帮助学生精心优化简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介绍能力
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后,梁发现找工作并不那么困难,于是在四川宜宾成功签约了一家再生资源企业。“虽然离家有点远,但月收入8000多元,行业前景看好!”接到入学通知后,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近年来,西南大学千方百计落实毕业生就业生活。通过讲座、个别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帮助一批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上班后,梁兴奋地拿出手机,向田老师汇报了自己的新生活。“开了一个就业分享会,你可以问我自己的经历,我想给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经验,帮助他们开阔找工作的视野和思路!”她说。(本报记者刘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