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四川大学“五、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高度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搭建“线下+线上”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实现教学领域“少”变“多”。注重小思想政治课堂与大社会课堂的整合,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目前已扩建红色革命教学基地10多个,三线建设工地教学基地5个,农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5个,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多个。注重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高度融合,丰富学校实践课堂。建设工匠、红色文化、四大历史教育等主要国家的数字资源库,建设VR+思想政治虚拟仿真中心。注重微平台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造“微思维与政治”、“微足迹”、“微话题”等实践教学在线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实践教学文化氛围。搭建“线下+线上”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领域,促进思想政治课“声色兼备”。
实行“主讲+辅讲”的教学方法,规范教学组织,课堂教学由“独奏”变为“合奏”。讲师和助教教师分工明确,职责明确,团结协作,确保实践教学有序高效推进。它创造了“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与教师对话”的生动局面,使思想政治课由“独奏”变为“合奏”,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来来往往”。
通过“讲、观、比、评”环节,规范教学过程,使课堂主体“局外人”成为“局内人”。说来,教师们是基于实践教学基地来实际讲述历史、故事和政策的。通过沉浸式体验、亲身观察、调查研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竞赛内容,使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理论认识。评价,学生参与反馈的全过程,教师动态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做出评价。“讲、观、比、评”四部分教学,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有序”。
创建“一个基地、一个特色”,使教学内容准确,变“教材语言”为“教学语言”。根据不同基地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有各自的重点和特点。在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重视“四史”教育,继承红军精神。根据三线施工现场的特点,教学内容注重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和“三线”精神。根据农村振兴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侧重于弘扬扶贫精神。结合企业基地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一个基地、一个特色”的实践教学,增强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性和有意义性”。
打造“一课一品”,打造品牌教学项目,实现教学质量由“高效”向“高效”转变。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打造品牌实践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深入发展,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质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