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2021的12月21日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纪念日。
当天,国家教育监督检查组宣布,甘肃省各县(市、区)已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认定标准。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省长郑福志明确指出,此举标志着县级义务教育基本平衡,国家监督、评估、认定工作圆满结束,中国义务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一项跨越十年的成就。
追溯到十年前。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适龄儿童“上学”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随之而来的是“上学”的希望。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同年,教育部发布的《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评价暂行办法》提出,从2013年起,逐县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监督评价。
也是在2013年,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宣告: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世界发出的宣告,更是对全国人民作出的承诺。
不仅“学习”,而且“学习”。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教育围绕如何让数亿儿童在蓝天下享受优质教育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
量变:弥补不足,彻底告别“弱村”、“拥挤城镇”
什么是更公平的教育?
当然,每个孩子,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可以拥有设备齐全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善良的老师、高效有趣的教室
然而,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出现了叠加的挑战:教育规模扩大后,学生和家长对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加渴望;城市化进程加快后,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和流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日益突出。
如何确保效率和公平?考验是智慧。
“从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义务教育的‘平衡’是‘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相互关照、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从义务教育发展的实践过程分析,它是义务教育阶段性发展的实践逻辑他说,解决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的根本和唯一途径应该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逻辑推导很清楚。实际的作战地图是什么?
青年强,中国强;中西部强,中国强。
扶贫必须支持智慧。让贫困地区的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弥补弱点显然是第一个需要咀嚼的“硬骨头”。
行动迅速。“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国家、地方和人民教育利益的统一。”李铁安说,国家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管、省级政府协调实施的公共财政体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动力机制。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国家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自2012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九年实现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不低于4%”。其中,2020年普通小学普通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2330.58元,比2015年增长28.13%;中国普通初中普通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7803.6元,比2015年增长32.64%。
当这项政策适用于每一所农村学校时,这些数字在瞬间变得生动而具体。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巴陵镇唐坊小学是一所距离镇政府13公里、县城30公里的偏远村级小学。这所学校过去几乎一无所有,被当地村民称为“石家里唐坊小学”。到2017年,该校奇迹般地成为一所教育质量好、学生和家长信任度高、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寄宿学校。学生人数从75人增加到1002人;教师人数从3人增加到60人;学校建筑面积从392平方米增加到6000多平方米;校园面积从2000平方米增加到2万多平方米。
“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喜欢的学校,”当时的校长吴雄说。“我们也被称为石角的奇迹。”。
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的面貌有了明显改善,3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要求。在中西部许多农村地区,“最美的风景在校园里”,“最好的建筑在学校里”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有突破。
教育部继续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落实消除大班化计划,结合实际,分省提出具体目标,指导各省制定以县为单位的专项规划。到2021,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比例降至0.71%,超大班数量降至0.01%,分别比2016年下降12个和3.99个百分点。
“城市拥挤”终于成为历史。
质变: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的生命线
张桂梅的名字在过去两年里几乎家喻户晓。她获得了多项“最高”奖:“感动2020中国年度人物”、“全国扶贫模范”、“七一奖章”、“全国教书育人模范”和“时代模范”
与这些头衔相比,人们对张桂梅印象更深的是那些因为坚持而走出大山、拥有更广阔天空的女孩。
李铁安曾在接受《中青日报·中青》采访时说。com认为,如果“均衡”是解决义务教育突出问题的根本政策,那么从近十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来看,实现均衡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的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如果公平是更好教育的起点,那么更高的质量就是更好教育的生命线。当全国所有学校的硬件条件基本平衡时,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无疑是“软件”,而教师是影响“软件”质量的核心因素。
2015年夏天,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委书记阎昌文接到《农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出台通知,松了一口气。凤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由于乡村学校、教学场所和个别乡镇学校地处偏远,教学条件艰苦,长期存在着年轻教师不愿进入、在职教师想转学、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等问题。颜昌文记得,当时每年向县教育局提交近200份转学申请报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凤凰县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边远困难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了优惠政策。农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出台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更多希望。政策提出,要努力多渠道扩大农村学校高素质教师来源,改善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各方面待遇合理,显著增强职业吸引力,逐步形成"走下去,留下来,教好"的局面。
同时,国家还促进了师范生的免费教育。据统计,6所直属师范院校每年招收免费师范生13.1万人,在28个省的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地方免费师范生超过4万人。国家还建立了“特殊岗位计划”、“优秀教师计划”、公开招聘、定向培训、“县管校用”、退休支教等多元化的培训和补充交流机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和支教。2020年是实施“特殊岗位计划”的15年。以该计划为例,中央政府投资710亿元,招聘了95万名特殊岗位教师,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和3万多所农村学校。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进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以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增强教师的专业吸引力。到2019年,中国各级专任教师将达到1732万人,比2015年增长12.5%。202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教师总数已达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增长3.52%。
巨大的变化:屏幕让教育的天空更高、更蓝
2021 3月31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在国家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建设优质教育体系,构建优质均衡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什么是高质量平衡?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县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督评价办法》,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教育质量、社会认可等方面提出了30多项具体指标。概括起来,有“四个多一”:全面发展的理念更加清晰,标准化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加强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如果说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是实现城乡、地区、学校和不同群体之间教育资源、管理、质量和制度保障水平的基本‘平衡’发展,使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平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均衡”和“平等”的基础上,提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优质教育。”李铁安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2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金鹏宣布,全国智慧教育平台正式启动。
这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
屏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变化?
银川市兴庆区第二惠民小学是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首批建设的示范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建立了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全国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全国中小学智能教育平台前身——记者注)的资源和应用互联互通。
“在‘云平台’资源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在线教育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优质资源可以到达每一个教室,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在线学习空间。所有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活动都可以在在线学习空间中完成,并形成过程数据记录,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根据他们的能力而定。同时,我们将优秀的课程资源数字化嵌入“云平台”,让教学内容准确到达每一位学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惠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黄力表示,学校以技术变革为手段,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地区与城乡数字鸿沟,大力推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儿童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义务教育从基本平衡走向了高质量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的翅膀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创造了一个“永远在线”的在线优质课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写下了最精彩的答案:“让亿万儿童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范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