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现代治理结构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注重“五个立足点”,注重二级管理,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即:以顶层设计为指导,构建“1+2+n”两级管理体系;以机构改革为载体,构建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在制度建设保障的基础上,确保二级管理运行机制的顺畅;以财政分权为重点,开展二次试点工作;以专业整合为基础,增强院(系)的综合实力。发挥二级学院(系)办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积极联系市场,融入行业,与企业紧密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首先,以顶层设计为指导,构建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二级管理实施办法》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基层党建、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社会服务、校企合作、重大项目等一系列考核办法,以《二级经费核拨办法》和《部门目标考核办法》为核心,构建“1+2+n”两级管理体系(即院系“1”两级管理办法);“2”二级资金分配和部门目标考核办法;“N”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社会服务、校企合作、重大项目。。。客观评估方法)。简化管理、下放权力,下放管理重心,进一步扩大二级学院(系)办学自主权,
实施目标管理,建立责、权、利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等教学单位在专业改革、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中等院校(系)办学活力和积极性,实现管理模式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是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部等20个职能部门和8个教学单位。学校应当核实职能部门的位置和数量,统一规划学院(系)的设置,并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立学院(系)。二级学院(系)实行主任负责制,设主任、副主任、党总支(支部)成员。学院(系)设立综合办公室,统一处理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项具体事务。经学校领导或研究部批准,视学校具体情况取消教学部(基础研究部)的设置。经过机构调整和更替,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所交叉的党政组织得到建设,党委二级(总支)和基层党支部的机构和组织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从一级组织管理模式向二级组织管理模式转变。
三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确保二级管理运行机制顺畅。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协作、协调运行等工作机制,党委(常委)、主席办公会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二级学院(系)党组织会议议事规则》、二级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二级单位决策制度,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系)在学校治理结构下的决策作用;完善二级学院(系)内部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
落实“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小组学习制度”,充分发挥二级党委(总支)和基层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二级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等***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二级学院(系)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工会、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党派等群众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保障教师权利,学生和职工参与***决策、***管理、***监督;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落实《基层党建综合考核制度实施办法》和《纪委监督责任清单》,建立学校二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学校的整体指导下,二级学院(系)在决策、监督和党政建设中的运行机制逐步畅通,确保了二级管理在实现学校现代内部治理道路上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学校的治理水平。
四是以财政分权为重点,开展二次试点工作。2015年,学院启动以财务试点为重点的二级管理试点工作,逐步开展二级管理试点工作。根据学院《二级经费预算管理办法》的规定,试点单位的经费实行一次总付制。日常运营中涉及的奖励绩效、外部或兼职教师的课程工资、学生实习和培训资金、学生活动资金、办公和差旅费用、接待费等均由预算资金支付。预算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学费收入、部门收入提成等,二级单位要抓紧制定二级资金分配管理办法这一关键问题,推动形成责、权、利平等的二级管理体制,探索二级资金预算管理和二级管理的实施经验。同时,从二级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绩效等方面探索思路,为全面实施二级管理奠定基础。
五是以专业整合为基础,增强院(系)的综合实力。
学校不断优化定位和方向,集中优势,打造品牌专业(群),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根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质量的行动计划》和“双高”建设的有关精神,结合“三定”改革的实际,对学校教学单位进行重组整合,实施中等教学单位的转型升级。学校现有八所教学学院,其中两所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共教育学院,六所为专业教学学院,包括材料与建筑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金融与商业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注重专业群体建设,由单一专业向复合型、特色化专业群体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激发二级学院(系)办学活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