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省教育格局发生变化。
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立德育人机制不断完善
继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省委教育领导小组,健全省、市、县委教育工委运行机制,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中小编党建质量,推动从严治党深入基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重点领域诚信问题、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教育领域已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我们要密切关注中小编德育一体化改革,落实思想政治课改革“六大行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十大建设规划,构建“三个完整”教育新格局。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发布《新时期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方案》,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继续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近视综合防治。教育部在山东省设立了青少年近视防治省级改革示范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全省推广家庭工作清单制度,扎实推进家庭作业、手机、就读材料、睡眠、体质“五管”,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作用。“山东家庭、学校和社区协作教育模式”获得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实践案例第一名。
有良好的儿童教育,良好的学习和教育,基础教育在全国排名第一
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建、扩建中小编4290所,幼儿园2.3万所,新增学位390万个,新增学位343万个。2022年,56人以上大班名额动态清理,137个计划实现基本平衡的县级单位获得国家整体认定。义务教育招生实现“零认证”、“零差事”、“一网通”。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毛入学率显著提高,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九大行动,作为教育部唯一省级试点,开展农村教育振兴试验区建设。《山东省普通中小编办学基本规范》出台,教育部转发并推广全文。全省推进中小编集体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确定30个特色学科基地,引导普通高中由分级教育向分类教育转变。
牢牢把握教育公平的底线。鼓励适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返校,对残疾儿童和特困家庭儿童实行15年免费教育,贫困村留守儿童保育室全面覆盖。“双减员”政策顺利实施,作业时间控制和课余服务达标率100%,减少学科课余培训机构15000家,减少率96.16%。
特色与分类建设相结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紧密联系重大战略需求。新建高职院校14所,专科升级为本科院校5所,普通高校153所。新增本科专业1077个(其中新兴专业303个),淘汰淘汰淘汰淘汰专业126个,停办本科专业576个,435个本科专业3710个,涉及12个学科,覆盖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90%以上的产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1.34%提高到64.20%,在校生由215.71万人提高到348.51万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创建“科教结合”的办学新模式,新建齐鲁理工大学(山东科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医学科学院),推进山东内燃机研究院与山东交通大学的整合,山东化工学院并入青岛科技大学,筹建复学大学,并建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高校“山无峰”的困境开始得到解决。
全面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学位授权点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全省有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7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12所,总量居全国第四位。2022年,启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支持山东省三所部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15所省级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体系》,分两批选择和支持36所高校,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全面推进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三五”期间,实施了省级一级学科建设工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工程和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省级一级学科53个,批准培育建设学科11个,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5个。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重点企业或连锁业主、行业协会配对,深入推进科教、产教融合,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第一个完成单位,全省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8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45.9%;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奖142项,技术发明奖43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总数的86.1%和60.6%。
“山东模式”职业教育在提高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增加价值等方面焕发出勃勃生机
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施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体建设项目,高水平中等职业学院和高等职业学院分别从2012年的94所和25所增加到208所和40所。全国“双高计划”国家级中等职业示范学校65所,高职院校15所,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六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农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居全国首位;22个职教集团被评为全国示范职教集团,居全国第二位;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金牌总数和奖牌数居全国首位。2022,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超过普通高中分数线,高职院校招生达到本科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在全省的比重超过70%,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产教结合发展职业教育,成为首批国家产教结合试点省份。40多个混合改革项目刺激社会投资近100亿元。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合作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4家和268家,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联系更加紧密。超额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任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每年为社会输送7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全省新老司机“十大”产业新增劳动力70%来自高职院校。
创新改革,强化保障,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教育评估和监督的改革正在深化。在教育评价改革的指导下,省市取消或修订了603份与《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规划》精神不符的各类文件,对本科院校教育评估进行核查和整改,以指导和推动优质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新时期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将学校督导人数增加到31692人,推动教育督导实现“电气化”。进一步推进学校法治建设,形成9项地方性法规、2项政府性法规的“9+2”地方教育法治格局。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深化。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确定了山东省一批师德培养基地,“齐鲁最美教师”已成为师德品牌工程。完善教师培训体制机制,调整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布局,优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完善师范生公共教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教师配置、岗位设置、职称评定与聘任、绩效分配、县级学校管理与聘任等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山东示范十大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
教育经费管理务实高效。“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教育总投资13274亿元,年均增长8.47%。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10年来,各级政府共投入学生资助555.26亿元,资助学生(儿童)1.07亿人。出台了第一个地方学生资助标准,在全国推广了学生资助标准化的创新经验。
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2022和2022夏季,高考普通类第一个志愿本科生项目的完成率达到99.99%。社会对山东高考综合改革的积极评价达到94.1%,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教育“朋友圈”正在扩大。有24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216个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二位。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山东有近2万名留学生。人文交流成果显著。在20个国家建立了28所孔子学院和46个孔子课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教育系统将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