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26日(新华社)--今天,教育部举行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十年”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八大以来中共直属高校定向帮扶工作的成效。教育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雷介绍了高校科技创新行动振兴农村取得的成果。在问答环节,重点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在科技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农村振兴”的问题,雷说,教育部正在认真组织各高校总结摘要落实《科技创新振兴农村行动计划》的工作成果。在此基础上,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实施“十四五”科技兴农示范工程。
“示范工程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开发新技术,探索新机制,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典型经验,全面提高高校科技援农水平,为农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lid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雷说,他将从“开展种业研发示范工程”、“开展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工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包括:
开展种子产业研发示范项目。“种业研发示范项目将对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进行品种创新,因地制宜,突破品种创新和规模化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确保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实施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围绕农业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开展智能拖拉机、无人机等农业装备的研发,推进农产品种植、养殖、仓储、运输、加工的智能化;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精准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的全环节协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重点关注重大农业病虫害防控、动物疫病防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管理等需求,通过微生物农药技术、疫苗研发等手段支持农业绿色发展。
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医疗保健、电子商务等正在农村蓬勃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追溯技术等,提高农产品的现代加工和质量安全水平y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智慧旅游、虚拟现实等系统的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促进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展农村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效益。"
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建立高校联系服务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效机制,通过“排名第一”和“赛马制度”梳理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需求,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与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匹配;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实现,激发高校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村振兴;以数字村建设为契机,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实施农村振兴人才培养示范工程。“完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临时、兼职、离岗创新创业体系,促进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建设推进农业高端人才培养,加强新型专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为农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雷说,“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开展高校科技兴农示范工程,引导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在高效育种等农业前沿领域的部署,智能化生产和现代加工,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转化,帮助深入挖掘农业和农村的多重功能和价值。“我们还将继续总结摘要和做好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强化高校智库功能,辐射和带动更多高校和师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中国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有效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建设进步与农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