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为期三个月、有1万多名学生参加的“四川省农业参事党史公开课”活动结束。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旅伴和向导。辅导员开设了党史公开课程。他们将校本文化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生动形象的渗透教育,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打铁也需要自律,辅导员实践党史教育的真正技能
3月,学校召开辅导员党史学习教育培训会。学校档案馆馆长潘坤副教授以“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党史”为主题,以川农红色档案馆和党史教育为主线,向全体辅导员授课。
同时,学习和工作部与学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历史办公室共同创建并开展了“万名学生学习党史——四川省农业参事党史公开课”活动。来自团委、学习和工作部以及15所高校的29名辅导员组成了12个课程团队。其中包括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亲自领导的“爱心导师团”、“川农李子奇创建的“文艺大米团”、掌舵的创业导师的职业规划指导、“新”与“老”辅导员的闪亮组合、“可乐哥”、“圈姐”等优秀辅导员索洛的“亮相”,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为了完善、深化和彻底解释公开课,辅导员应该先学一步,再学一个层次,再理解一点。教育和工作部向每位辅导员发放了《丹青铺历史:四川农业大学红色档案》一书。参事们通过就读大量党史、校史资料,不断挖掘、提炼、总结摘要,浓缩了《革命文艺斗争史》、《共和国英烈校友》等11个主题,改写了四川农民爱党的红色历史,爱国主义和为党和国家奋斗的百年党史成为生动的教材。
“要实现对青年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渗透、熏陶和感染,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党史素养和思想修养,”风景园林学院辅导员王立平说。“参加党史公开课是辅导员完善思想、政治经验和实践训练的好机会”。
丰富课程形式,保证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辅导员在系统梳理党史教育内容的同时,注重融入校本文化,实现“两个结合”:校本文化与党史教育的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的结合,促进了党史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又一次有效探索。
江姐、彭松涛、双枪老太婆……一个个舞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曲曲经典唱段此起彼伏,音画交接、情景再现;游戏互动、信件朗诵、雕塑前致敬献花,有趣的课程设计环环相扣。这是《歌剧<江姐>和她的共产主义朋友们》的课堂呈现。辅导员陈明滟从歌剧赏析的角度,生动讲述了学校优秀校友、革命烈士江竹筠的动人事迹。
这是参赞关于党史的公开演讲的一个缩影。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兴趣,辅导员不断将党史上革命爱情故事和红色家风故事的起伏,以及四川农民的爱国主义、强国志向和报国之旅的校本文化磨砺整合到课程中。通过宣传、音乐、歌剧、朗诵、表演等多种创新形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主题教育相结合、主课堂与“微课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作为最接近学生的人,辅导员在党史公开课上“自言自语”,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辅导员抒发心声”也成为党史公开课的特色之一。党史故事深入人心,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如果有一种新的爱情观,我可以想一想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爱情观!”经济学院的王说。“当电视剧《青春只是同学》在课堂上播出时,我似乎回到了***的年代!”
据悉,“参赞党史公开课”是川农继“大国战争流行病——时政在线公开课”之后推出的参赞时政公开课的第二季。在这门公开课上,辅导员的参与范围更广,学生参与更多,主题更集中、更深入。党史公开课也在彝族班、微川农业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掀起了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